策略與特色
專題研習
成果集
中一級 中二級 中三級

[中一歷史科]
在全港的教育改革中,專題研習(project learning)被視為課程改革四個關鍵項目(key tasks)之一。同樣地,我們認同專題研習「能夠推動學生自我導向、自我調控的學習以及自我反思」(《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課程發展議會,2002),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與教學策略。
與課程配合,成為學習的延伸
因此,中一級以中國香港歷史為主幹,透過熟悉的環境,讓學生體會歷史的源流及重要性。為使學生深刻了解中國香港歷史的特色,我們推行「香港歷史,齊來考察」的專題研習計劃。同學須進行自學及戶外考察活動,實行「跳出課室」,讓學生主動學習,透過親身蒐集史料,應用歷史研習的技能,建立具備知、情、意的歷史學習。
老師是學習的啟導者,學生卻是主動學習者
本校中一級的專題研習主題為探討香港傳統的漁村及農村生活。我們共進行了兩次戶外考察,目的地分別為大澳及粉嶺龍躍頭。過程中,科任老師作精簡的導賞介紹,最後同學分組蒐集資料並完成簡單的報告。完成兩次考察後,我們利用專題研習周,指導同學把考察的成果,製作專題報告,並向其他同學、老師及來賓分享同學們學習成果。

在整個專題研習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及學生均有很大的改變。在專題研習的模式下,教師的角色是「學習促進者」,我們須提供機會讓學生自行發掘及建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容忍和接受學生在建構知識過程中出現的差異,而非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知識的指標。此外,為了有效反映同學學習的實況,我們必須在評估方式上作出轉變,由傳統側重總結性評估的模式,轉為以形成性評估為主。

而在學生方面,同學透過考察,應用理念性強的歷史研習技能,學習從一手資料中蒐集歷史的材料,並且建立自己的歷史知識。這個過程無疑令學生對歷史產生一份親切感,歷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事實上,同學們在完成專題研習報告後,均表示驚訝於身邊事物竟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材料。同學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流露出欣賞。


同學專注聆聽老師的
導賞介紹的照片
同學專注聆聽老師的
導賞介紹
同學到粉嶺龍躍天后宮考察的照片
同學到粉嶺龍躍天后宮考察
同學分組製作報告的照片
同學在專題研習周,分組製作報告

同學到大澳考察的照片
同學到大澳考察,了解漁村特色

學生製作的祠堂模式的照片
學生製作祠堂模式

[中二地理科]
地理科是一門學習人類與環境關係的學科,課程內容往往要求學生了解身邊環境的特色,並明白人與環境的關係。因此,本校地理科除了要求學生認識地理概念外亦要對實際環境有所了解。為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把學科知識應用到生活環境裡,本校地理科準備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動,配合各級課程的特色,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本科舉辦的考察活動如下:

中一級 地理閱讀技巧:我們社區的土地利用考察
中二級 市區及新市鎮土地利用比較

眾多的考察活動之中以中二級的市區及新市鎮土地利用比較最為大型,全部中二級同學均會參加。這考察的詳情如下:
學習目標:

A. 地理知識及概念
1. 學生能描述中上環及各新市鎮的土地利用特色
2. 學生能說出中上環及各新市鎮的城市問題
3. 學生能分辨出中上環及個新市鎮的土地利用特色及城市問題的分別

B. 實用技能
1.學生能閱讀地圖上的資料
2.學生能蒐集、整理及分析從實地考察得來的資料
3.學生能利用不同的圖,例如棒形圖、圓瓣圖等表達資料

C. 態度及價值
1.學生能評價居住環境的好壞
2.學生能與同學合作,學習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D. 資訊科技
1. 學生能使用地理信息系統把土地利用分佈的情況及統計資料利用電子地圖的形式展示出來並作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考察範圍

1. 皇后大道中及金鐘/天水圍(第一區)
2. 干諾道中及皇后大道中/屯門(第二區)
3. 皇后大道中及荷李活道/大埔(第三區)
4. 荷李活道及堅道/沙田(第四區)
5. 上環/將軍澳(第五區)

總結學習成果

每次考察完畢以後,學生均要遞交一份分組考察報告。考察報告的模式是多樣化的,包括:書面報告、幻燈片、電腦報告等,視乎同學的擅長而定。目的在使學生匯報及分析從實地得來的資料,進一步加深學生應用地理概念的能力。

另外,本校也於每年三月舉行跨課程學習週,讓學生總結及比較兩次考察的所得的知識。學生會利用兩次考察的資料,分析市中心及新市鎮的土地利用的異同,找出兩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特色,製作一份分析報告或海報。學生會不但在班內匯報其作品,亦會在學習週的最後一天向全體學生展出其考察所得,總結學習經驗。
新娘潭考察團的照片
新娘潭考察,
感受一下河流 與瀑布的威力
中環考察的照片
中環考察,
感受一下中環舊區的風貌

同學於摩羅街合照的照片
同學於摩羅街合照,
欣賞獨有特色的古董店舖

沙田考察的照片
沙田考察,
同學聚精會神地記下資料

[中三科學領域]
科學科課程著重提高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在課堂外,藉多元化活動,如趣味科學比賽、戶外考察及協助同學參加各類型校外活動或比賽,提升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與能力。本校科學學習領域透過專題研習活動和不同科目的研習課題(包括:生物科的水質污染生物鑑定及水質監察,化學科的空氣污染監察,物理科的動手做物理科學研究),教授同學學習有關環境監察的理論及進行實驗,提高同學對科學的探究精神,讓學生體驗科學與環境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同學欣賞創造之美,負起環境保護的責任。


學習目標:


1. 認識科學學習領域內不同科目的基本知識
2. 認識有關環境監察的理論
3. 掌握與環境監察相關的實驗技巧
4. 提升學生環境保育的關注
5. 培養欣賞造物主的創造

學習重點:

(1) 掌握基礎科學理論
A. 認識基本科學知識
B. 認識研究或測量方法
C. 探討污染來源及影響因素

(2) 搜集資料
A. 到不同地方搜集資料及檢取樣本
B. 透過資訊科技學習平台搜尋實用科學知識及進行同儕討論

(3) 資料分析
A. 進行實驗及分析實驗數據
B. 驗證實驗預測及假設

(4) 製作專題研習報告及匯報
A. 作出結論 / 撰寫報告 / 整理報告
B. 專題研習匯報

取水版作生物鑑定實驗的照片
取水版作生物鑑定實驗

參觀香港科技大學的照片
參觀香港科技大學
濕地公園考察的照片
濕地公園考察
量度空氣污染物的照片
量度空氣污染物

總結學習成果:
學生在每次專題研習課堂,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並於假期期間到校外進行數據收集。完成數據收集後,學生會在全方位學習週期間,就研究課題撰寫探究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基礎科學概念,數據收集方法,數據分析結果,未來發展方向;完成報告後進行分組匯報,各組同學就匯報討論及進行同儕評估。透過整個專題研習,發長學生的共通能力、價值觀及態度。